转自:扬子晚报
2025年的南京工业大学垒球场,面对即将到来的第十五届全运会,承载着“63111金牌项目工程”荣耀的江苏女垒,正在中国体育彩票公益金与江苏“省市校联办”模式的双重支撑下,全力冲刺江苏女垒新荣耀。
体彩公益金赋能备战
“若有战,召必回。”2024年1月,刚结束江苏省体育局训练中心训竞科工作的李欢,接到归队通知后立刻收拾行囊重返训练场。对这位从15岁加入江苏女垒至今的老将而言,重新身披江苏女垒的战袍不仅仅意味着荣誉,更代表着责任与担当。
然而,李欢归队后要面对的挑战远超想象。全运会新规要求上场的9名队员中,至少5人是2003年以后出生,这意味着李欢要和比自己小14岁的队员配合。“和孩子们沟通是最大的难题。”李欢说,她尝试用多种方式引导队员,“既要严厉批评错误,更要帮她们认清问题、找到解决办法。”看到这些年轻队员,李欢总能想起当年的自己,“从她们身上,我看到了那份对垒球的纯粹热爱,这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作为征战数届全运赛事的老将,李欢坦言,眼前这支江苏女垒也面临着棘手的挑战。“全运会比赛中,投手实力占全队实力的70%,可我们现在的年轻投手连全运会赛场都没见过。”好在功勋教练宋秋元带领的教练组,依托体彩公益金的支持,为球队的持续成长提供了坚实后盾。
“这是刻在骨髓里的热爱,只要站在垒球场上,我就觉得自己是最亮的星。”李欢说,如今江苏女垒的队员们每天都在针对性训练,从投球力度到战术配合,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年轻队员也格外努力,她们跟着李欢等老队员学习经验,在训练中反复打磨技术,“虽然年轻,但她们肯吃苦、爱钻研,进步特别快。”
省市校联办续辉煌
江苏女垒的成长轨迹,始终与“体教融合”紧密交织。
2001年,江苏省体育局与南京工业大学开启“省队校办”模式时,垒球运动在江苏还是一片空白,首批队员蔡协清至今记得建队初期的艰难:“当时没有专门的训练场,我们就在学校足球场的角落拉网训练,下雨时场地泥泞,球一落地就找不到。”如今,作为南工大棒垒球专项教师的她,看着队员们在体彩公益金支持下建成的标准化垒球场训练,满心感慨:“学校提供了专业的训练场地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平衡训练与学业,南京工业大学还为队员们单独编班,实行“上午上课、下午训练、赛后补课”的模式。而这种“运动成绩”与“文化素养”双提升的培养模式,正是南工大“育人夺标”理念的体现。南京工业大学体育学院院长、中国垒球学院院长张天峰坦言:“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如果没有文化,很难站在世界竞技体育的最高领奖台上。”
如今,在中国垒球学院落户南工大后,在包括体彩公益金在内的多方大力支持下,学校还联合计算机学院、材料学院等开展科技攻关,用科学化训练助力队员提升成绩。“以前我们这支队伍有个‘63111’金牌项目工程,它见证了我们从2005年全运会第6名,到2009年第3名,还有后来的连续三届冠军。”看着队员们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张天峰充满期待:“现在,我们要争取在‘63111’的后面再增加一个‘1’!我相信我们的队员能够带着对江苏女垒精神的传承以及对这个项目的热爱,全力以赴向新的全运会荣誉发起冲击,更会在赛场上续写属于江苏女垒的辉煌篇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黄夕寅
校对胡妍璐
盛鹏配资-盛鹏配资官网-配资网上配资-老牌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