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一老一小”再度成为舆论焦点,他们对于公共空间的使用问题尤为引人关注。
一边是,多地图书馆变身“暑期托管所”。据媒体报道,近日,多家图书馆公开发文批评“家长甩手放娃”现象,呼吁孩子们保持安静。湖南衡阳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每天有将近100名无看护儿童滞留在馆内,有家长点完外卖就让孩子独自待上一整天。
另一边则是,一些快餐店变为“老人纳凉点”。有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山东聊城一家肯德基店内挤满了纳凉的老人,他们或是聚在一起聊天,或是打牌,或是躺在座椅上睡觉,但是都没有点餐。店员坦言,最近天气热,许多老人吃完早饭就来店里乘凉,他们只能尽量沟通,希望不影响客人用餐。
两条新闻放在一起看,折射出的现实问题耐人寻味。
毫无疑问,图书馆的核心功能是阅读与学习,绝不应该成为部分家庭的免费“暑期托管所”或“儿童游乐场”。《新京报》在相关评论中给出的观点是:一些家长将公共图书馆当成“托管所”,实际上是把自身的监护责任转嫁给了公共资源。对于这一点,家长们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图书馆是阅读的公共场所,每一位读者都应当自觉遵守图书馆的公共秩序,共同营造良好的文明阅读氛围,保持安静的阅读环境。青少年、儿童读者也不例外。”
顺着这个逻辑来看,部分老年人将快餐店当作“纳凉点”的行为,同样有悖其餐饮消费的核心功能。严格来说,这两种现象都可以被归类为对社会空间的不当占用。
对此,紫牛新闻以《夏日纳凉:让身体降温,别让文明“降温”》为题发表相关评论,其中写道:城市形象是由无数个公共空间里的细节拼接而成,“对于不文明行为,该管就要管,若任其蔓延,会导致‘破窗效应’——当有人突破规则未受约束,更多人会效仿,最终形成‘谁不守规矩谁占便宜’的恶性循环。”
当然,也有媒体对此持更为包容的立场。比如,澎湃新闻就呼吁,对挤在肯德基纳凉的老年人“多一点将心比心”。其在文章中解释说,许多老人向来有着勤俭节约的习惯,为了节省电费,不愿意在家里开空调;同时,他们还有着强烈的社交需求,不喜欢独自待在家里。设身处地地想,肯德基这样的开放空间,恰好满足了老人们的这些需求。因此,老年人在肯德基纳凉,不应该被简单指责为“占便宜”“素质不高”,加剧老年人与年轻群体之间的对立。
不过,包容不是纵容,理解也需要边界。上述文章也提到,如果老人长期占用座位而不消费,即便店家不反对,想要堂食的顾客也难免会产生不满。对此,餐厅可以采取更具弹性的管理措施:在堂食客人不多的时候,允许老人们合理使用餐厅空间纳凉;而到了用餐高峰期,则劝导老人们不要占用正常客人的用餐位置,以保障经营秩序和顾客体验。
图书馆的困境同样需要疏堵结合的智慧。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图书馆不可能、也不应将孩子们拒之门外。解决上述难题的办法,应该是由政府牵头,联合社区、图书馆等多方力量,充分盘活场馆资源,推出面向中小学生的公益性暑托服务。如此,既能为有需要的家长提供有序的看护、带娃服务,解除工薪家庭的后顾之忧,又能让图书馆回归其宁静致远的文化本真。
事实上,无论是图书馆被当作“暑期托管所”,还是快餐店变为“老人纳凉点”,这种公共空间功能的模糊和错位,都在共同揭示一个更为深刻的现实:当下,我们的城市在适老、适幼公共服务供给上,还存在不少短板。
破解这些困境,需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精细化治理体系。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投入,加快规划建设更多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普惠托育点等公共服务设施,从源头上填补服务的空白;企业则可以在保障自身经营的前提下,有条件、有规范地开放部分空间资源,为特定群体提供便利,近来备受好评的“某连锁咖啡品牌推出免费自习室”就是很好的例子;公众意识的提升同样关键,每个人都应该强化规则意识,不能将个人的所有需求都视为社会的无限责任,更不能以牺牲他人正常使用权益或干扰公共秩序为代价。
说到底,“一老一小”的需求,考验着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当快餐店不再需要无奈承担“老年活动中心”的功能,当图书馆重拾知识殿堂的本真,城市中的不同群体才能在规则的守护下,各得其所,共享一份有序的安宁。
媒体札记,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时事热点,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盛鹏配资-盛鹏配资官网-配资网上配资-老牌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