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国家“两重”建设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广东黄茅峡水库工程开工建设,工程估算总投资135亿元。
作为连江干流首座控制性防洪工程,黄茅峡水库工程的启动标志着广东在加强北江防洪体系工程建设上迈出新的一步,建成后将为北江流域防洪体系补上“关键拼图”,极大缓解广州、佛山、清远等城市的防洪压力,对完善连江流域中下游防御体系,筑牢水安全保障,推动区域发展意义重大。
为何兴建?
给防洪体系补上“关键拼图”
北江是珠江流域第二大水系,流经韶关、英德、清远主城区以及广州、佛山、肇庆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然而,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北江流域屡遭洪水威胁,连江中下游部分城镇经常受淹。北江流域河系呈对称的叶脉分布,为扇形集水面积,汇流时间短,洪水容易集中,来势凶猛。
广东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兴建黄茅峡水库,以解连江洪涝之患。该工程今年获得首批8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
据广东省水利厅介绍,黄茅峡水库位于连江英德市大湾镇区下游6公里处,工程等别为Ⅱ等大(2)型,总库容5.62亿立方米。工程以防洪为主,结合航运,兼顾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为定位,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综合性民生工程”。
广东一直把保护北江安澜作为重中之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基本形成了由乐昌峡水利枢纽、飞来峡水利枢纽、北江大堤、潖江蓄滞洪区、芦苞涌和西南涌分洪河道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流域防洪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作为北江防洪体系的“关键一环”,黄茅峡水库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北江中下游防洪体系,极大缓解广州、佛山、清远等城市的防洪压力,减少飞来峡库区内的临时滞洪区启用几率。随着工程的推进,北江流域将形成更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为工程所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水支撑”,为广东水利建设贡献“新经验”,在南粤大地上书写新时代水利建设的新篇章。
如何守护?
“智能水管家”护好北江安澜
实践证明,水库调度,是防汛抗洪的“王牌”。那么,黄茅峡水库未来如何构筑防汛抗洪的“铜墙铁壁”,为北江流域的安澜保驾护航?
“简单来说,黄茅峡水库就像个‘智能水管家’。”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该工程的设计单位,公司副总经理兼总规划师徐辉荣告诉羊城晚报记者,黄茅峡水库建成后,将通过四步精准操作,守护北江安澜。
第一步,平时蓄好水。非汛期期间,把水位保持在45米的位置,既保灌溉又护生态。遇到干旱年,用水后也会尽快回补到正常蓄水位。
第二步,暴雨前腾库容。洪水进库流量超1400立方米/秒时,立刻开闸逐步预泄至40米,提前腾空库容。
第三步,洪水中精调控。针对连江20年一遇及以下的中小洪水,当下游飞来峡水利枢纽安全运行不需“帮手”时,黄茅峡水库根据连江洪水大小灵活控闸,该放就放,该拦就拦,控制英德市西牛镇不遇到超10年一遇洪水,直至黄茅峡水库坝前水位达到47.0米。
而针对特大洪水,当飞来峡水利枢纽吃紧时,黄茅峡水库立刻变身“防洪兄弟连”。当飞来峡水利枢纽水位超百年水位时,便逐步关小闸门,实现5000→3000→2000立方米/秒阶梯式减压,帮“兄弟枢纽”扛住冲击。
第四步,洪水后退水回蓄。洪水开始退去时,两库默契配合,黄茅峡水库根据飞来峡水利枢纽水位的下降按2000→3000→5000立方米/秒阶梯式泄洪直到天然状态,之后再慢慢回蓄到45米正常蓄水位。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把45米定为“正常蓄水位”,背后经过了严谨的考量与比选。
徐辉荣回忆,在初步设计阶段,公司综合考虑了库区淹没、减少中小洪水淹没损失、航运、灌溉需求、发电效益等多方面因素,曾拟定40米、43米、45米三个正常蓄水位方案进行细致比选。最终,经技术经济综合比选,才确定选择了45米方案。
文、图|记者胡彦通讯员粤水轩
盛鹏配资-盛鹏配资官网-配资网上配资-老牌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